線與洞穴







參考的中譯本是侯健翻譯的《柏拉圖理想國》
一、線喻
1. 實在界與現象界是如何劃分開來? 實在又有什麼區別嗎? 現象界呢? 為什麼會有這些區分?
根據個人認知的知識的境界劃分開來的。實在是在現象界之上的可知的真實,現象界是感官可察可見的世界。這種區分是來自人對世界思考的程度差異,深入探求與表面所察。
2. 實在界與現象界(及其各領域) 各有什麼特質?
國家篇第六卷509開始區分可知(實在)世界和可見(現象)世界。他說不同層次的真理:
高的部分是實在界(智力/可知):用理性客觀思考的世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理性、影子的本體之理型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理解、透過推理得知影子的本體之存在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|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_______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低的部分是現象界(可見):透過經驗去感知的世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信念、影子的本體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 —影子、想像力—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|
3. 什麼是善之理型? 它與實在界及現象界的關聯如何?
美(善)凌駕於真理和知識之上,是知識之源。從這個泉源出發像是太陽發出的陽光照下,陽光強烈時 被照射的物體就愈清晰,陽光微弱,或許被雲層掩蓋,或許被雲霧籠罩,物體變得模糊。
 4. 哲學屬於哪一界域? 哲學家追求的是什麼?
 哲學理所當然被歸類在企圖得知理型的實在界。
但 是使用哲學思考的人們勢必要從最底層想像力的開始。開始什麼?哲學怎麼開始的?難道不是先聽聞(或許在牙牙學語時母親說的話語,嬰兒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, 母親說什麼就當作是什麼,聽說來的就是真的),長大一點,開始會說一些眼見為憑的道理,父母老了,說的都是從前的事,不準了,要看見才能相信。當發現光是 看見也不代表真實的時候,便想要追求真理。成為哲學家追求實在界最高層的真理,首先要先有思想,自己的思想、他人的思想都必須釐清,必須分辨、判斷對錯, 然後一步一步接近理型。
二、日喻
1. 什麼是真理? 什麼又是真理的本身?
對地穴中的人來說,真理是他們所能見到的「影子」。那是他們所能看見的全部,他們沒有去思考過能知的世界之外的事情,他們擁有的只有能夠經驗到的影子,進而相信這些影子即是世界的全部。
但是走出洞穴之後,直視影子的本質,那是真理本身嗎?還是照在它們身上的陽光才是真理?而那陽光的源頭─太陽─才是真理?
2. 看到真理的人是誰? 他必須如何才能看到真理?
看到真理的人是個普通人,他滿不情願的跟著外來者走出去。他必須離開熟悉的地穴才能一窺真實,他必須帶著在地穴裡所認知的一切─那些對外面世界來說為不足道的認識─迎接過於那刺眼的陽光。說不定他會因此瞎掉,什麼也無法看見。
如果他沒有瞎掉,走出去了之後他看見了真實的世界,但是這並不是真理,如果他的內心為接受所見的事值得信任的真實,他會抗拒見到真理,那真理就不是真理。不被他自己認同的東西,就算旁人硬要說那是真理,他也無法看到真理。
這樣的他只是個誤闖真理的人,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看見了真理。因為他不是自願走出洞穴,也不想走出洞穴。
3. 看到真理之後,他做了些什麼?為什麼?
他 的眼睛一時之間無法適應陽光,他先是用手遮住視線,才能慢慢看清楚陽光之下的世界。因為一時之間接收太多的資訊,腦子來不及從經驗中找到相符的或類似的。 直到在腦中搜尋完所有的可能性,可能找到一點蛛絲馬跡將這些大量的資訊一點一點連起來,也可能無法連接而必須說這些是新的知識。新的知識需要花更多時間去 接受。
就 算不是自願走出洞穴,如果他對外面所見的一切有一點點好奇心,他接受會接受這些知識,想要告訴還在洞裡頭的人關於外界的事物。他會覺得回到洞裡後反而看不 見洞裡的事物,因為裡頭太過狹小。如果他這麼做,就是被稱作哲學家的人。看見真理之後的哲學家想要引導眾人也看見真理。
120410